养生就是要踏在天地的节奏上,不懂二十四节气别说你会养生!
图 | Cinyee Chiu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谢天谢地,这次咱们抢在了韩国人前面,当时可是热闹了好一阵子。
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对于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个重要评定标准,就是有价值。
作为一个中国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肯定是都会背的。但是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到底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二十四节气除了指导我们立冬吃饺子,清明吃青团,夏至吃凉面等这些吃吃喝喝外,具体还有什么价值和内涵?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既熟悉又陌生的二十四节气。
— 智慧深远的中国古代历法 —
每天新闻联播都会播报“今天是2020年8月12日星期三,农历六月二十三”。其实这个说法很不精准。六月二十三这个时间说的是“阴历”,并不是“农历”。
现在我们使用的日期记录是西元历,这是大家约定的一个计时工具,方便大家参考,约会的时候不要错了点。但是在中国古代,历法不仅仅记录时间,还要指导农业耕作和规范人们的生活。
通俗的说,中国古代的历法是用来带节奏的。
相传二十四节气是由上古的帝喾(ku四声)设立而成。这位是黄帝的曾孙,是尧的父亲。算是根红苗正的神三代,位列三皇五帝中的第三帝,算是一位正经的传说人物。
上古的时候我们的先民就发现世界是在不停的变动中,但是人们需要一个相对不变的规律来规范生活和起居。要是天天随着各种事物变来变去,人是永远无法安定的。
大自然中什么变化最有规律?当然是月亮和太阳。天上的这两个物体,太伟大了。它们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们的运行决定了四季的变化和潮水的涨落。
于是中国古代人民以月亮的变化创作了阴历。月亮经历圆缺朔望一个周期,约为30天。我们依此创建了“阴历”,也就是月历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初一、十五。
除了月亮的变化,古代的华夏人民更关注太阳。人们很简单就能分清楚四季,但是无法确定更具体的时令。而农业耕作对天时的依赖很重。为了帮助百姓获得更好的收成,帝喾通过北斗星和太阳角度的变化推算出更为细致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指导农业的耕作。一个国家最基本的事情就是填饱人民的肚子。
农业和食物息息相关。何时播种,何时收货,何时谷物灌浆,何时要小心霜冻,这些事情对于农民来说十分重要。所以人们称这部历法为“农历”,又因为它的建立和太阳有关,也称之为“阳历”。
所以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使用的历法是“阴阳合历”。这是一套既能计时,又能指导农时的历法。它的理念即便在现代来看,也是非常先进的。
到周朝的时候,诸侯国们每年有个重要仪式就是要接受由周天子颂发的新年历法,从而决定一年的具体时节如何开展工作和生活。
天坛又称为祈年殿,古代皇族祭祀上天的地方
二十四节气除了指导农时外,还有别的用途吗?
肯定有的,二十四节气内在隐藏着更深的用途。
— 节气的“气”是什么意思? —
小说《白鹿原》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天晚上,朱先生……仰面一瞅满天星河,不由脱口而出:“今年成豆。”不料回娘家来的姐姐此时正在茅房里听见了,第二天回到自家屋就讲给丈夫。丈夫连忙将所有地里都种上了豆子。结果当年大旱,只有耐旱的豆类却抗住了干旱而获得丰收。
为什么这位朱先生看看天象就知道了今年豆子会丰收呢?这就要从节气的这个“气”字讲起。
中国古人认为,天是老大,地随着天在动,我们人要跟随着天地的状况来调整自己。这个话用古文说就是“人法地,地法天”。
现在来看,这个认识很科学,天说的就是太阳系,地就是地球,肯定是地球跟着太阳转。我们人当然也要适应这个规律。
太阳系动了,地球动了,会影响自然界的大气变化。这种大气变化,具体表现为,同一个地方同样是在春天,有些年就比较潮湿,有些年就干燥,有些年就热的快,有些年就冷好久,还有些年就多风,有些年就多雨,甚至会下大雪。
太阳每年在相同的时间照射角度都没差别,那为什么每年的气候变化差距这么大呢?那是因为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在影响地球大气的变化,它就是以月亮为代表的诸天星辰(其他的一些星辰的影响,相对较小)。
月亮的引力能够产生潮汐,潮汐就会对大气产生影响,另外月亮会对大气层产生引力,使得大气层产生移动。
当我们推算出月亮的变化和太阳的角度,大概能推算今年在某个地方的大体天气状态。不过这种推算很复杂,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中国古代将这一套理论称之为“五运六气”。
不过“五运六气”远比这些要复杂,还包括天干地支等内容。这就是《白鹿原》中“朱先生”通过观天象计算农时的秘密了。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发现,每五天在气温和空气的感觉上会有一个小的变化,这五天被称为一“候”;每“三候”十五天,会发生一个稍微大些的变化。这个大的变化被称为一“气”。
气候就是表示这个意思。每过十五天,自然界的大气状态就会发生改变,我们的身体会有明显的感受。每六“气”,就组成了一“季”,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
中医理论中,一年有四季,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这是一年中我们要经历的一系列变化。四季最明显,二十四气更小一些但是人们还是能感觉到的,七十二候最小需要很敏感才能察觉到。
— 为什么要过节? —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气代表是变化和节奏。每年的二十四个气,代表着二十四种气候状态。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是什么意思?
我们可以用竹子来做比喻。竹筒中间空的部分就是“气”,但是到了一个地方之后,就会遇到“节”,这个节就是把两节竹子分隔开的部分。
同样,气候的变化中,会出现某个时间点,气候会突然发生一个大的调整。就像降温往往是突然降的,升温也是突然升的,短短一天,夏天就到了,忽然一晚天气就凉了。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大的转变往往发生在二十四气的前后。
“节”代表着大的转变,我们人过节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尤其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重要节点,统称为四时(季)八节。
如果说“气”是一个时间段,那么“节”就是一个时间点。这种大的气候变化,会比较大的影响身体,尤其是一些年老体弱之人,在这些节点很容易出现身体问题。
所以在中国古代,遇到这些关键点,我们都称之为“过节”。如果“节”顺利通过,我们当然要吃点好的庆祝一下。
如果过不好,那就成了“劫”,糟了“天劫”。所以每次在过节的时候,我们要依据不同的节气小心应对。
再比如冬至的时候,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在冬至前后很容易出现天气骤冷,在这个时间中保暖是最重要的,此时人的身体将气血收到体内,四肢会出现偏冷的情况。
冬至前后,我们在饮食上要注意。消化食物很消耗气血,不要暴饮暴食。尤其不要饮食辛辣,更不要喝酒,以防把身体中的气血从脏腑散到肌肤,冷风吹到了会伤身。
冬至的时候,很多老人会很难受。因为冬至前后非常容易出现气温骤降。突然变冷的天气会让大气压发生变化,影响我们的呼吸系统,更严重的会影响心脏,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此时准备上一些速效救心丸,或许可以挽回生命。
冬至处在阴阳交替的时间点,中国人庆祝能够顺利过这个“节”,会吃“饺子”,因为谐音是“交子”,代表阴阳的交替。
中国人重视节日,重要的时候希望家人团聚。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希望一家人在天地变动的时间点能够在一起,相互关照相互扶持。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的轮回中,我们在逐渐的成长,变化。二十四节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寻找天地节奏的工具,让我们通过上古贤人的智慧,找到天地运转的规律,然后就有机会踏在合适的点上。
图 | Cinyee Chiu
踏对了事情的节奏,我们能事半功倍;踏对了人心的节奏,我们可以顺势而起;踏对了天的节奏,我们能够活得顺天应人。
二十四节气,您踏对了吗?